您好,欢迎来到应急服务网-应急行业门户网站!
事件案例
“6·28”贵州关岭山体滑坡灾害
发布时间:2020-07-23 14:31:4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一、事件简况

  2010年6月28日14时许,贵州关岭县岗乌镇发生一起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因灾造成42人死亡,57人失踪,280间房屋倒塌,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27万元。

二、事件属性

事件时间

2010年6月28日14时许

事件发生地点

贵州关岭县岗乌镇

事件类别

自然灾害

二级类别

山体滑坡灾害

事件级别

特大事件

事件危害程度

42人死亡,57人失踪,280间房屋倒塌,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27万元

涉及部门

减灾委、民政部、国土、交通、消防、气象、公安、武警、卫生

三、灾害基本情况

  (一)灾害发生概况

  2010年6月28日下午14时30分,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大寨村大寨组、永窝组两处发生山体滑坡。大寨组、永窝组同处一个山头,所有村民住房依山而建,由于连续强降雨,灾害发生突然,滑坡体前行约500米后,与大寨村永窝村民组的一个小山坡发生猛烈撞击,偏转90度后转化为高速碎屑流高速下滑,造成了罕见的特大型山体滑坡灾害。

  (二)灾害损失情况

  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山体滑坡特大灾害造成1034人受灾,42人死亡,57人失踪;倒房房屋280间,损坏房屋1325间;因灾死亡大牲畜124头,农作物受灾60公顷,毁坏耕地2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27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86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损失450万元,房屋等家庭财产损失621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5亿元。

  (三)灾害主要特点

  1.短时强降雨快速渗入疏松岩层,引发特大山体滑坡灾害。6月27日~28日,贵州关岭地区降雨量达310毫米,其间,27日晚至28日降雨量达到237毫米,超过当地此前的所有气象记录。去年贵州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夏秋冬春四季连旱,植被根系死亡,造成土质结构酥松,使得强降雨更易快速渗入下层的泥岩和砂岩中。

  关岭地区的地质结构比较特殊,山顶是比较坚硬的灰岩、白云岩,灰岩和白云岩虽然比较坚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层是易形成富水带的泥岩和砂岩,这种“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不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质灾害。

  2.山体滑坡冲击力大,破坏力强,并引发严重的地质隐患。发生滑坡的山体为上陡下缓的“靴状地形”,滑坡体路径相对高差达400米至500米,落差较大,突然快速下滑,形成巨大冲击力,滑坡体带动土石流,转瞬间掩埋了数百间民房。同时,滑坡造成后缘斜坡出现裂缝,约有10余万立方米的不稳定堆积体,随时有下滑的可能,对下方大寨村永窝组和大寨组两个自然村寨的其余农户的居住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四、灾害处置救援情况

  6月28日下午14时30分,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该村两个村民组多人被掩埋。温家宝总理迅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组织力量查明情况,千方百计抢救人员,同时防止周边地区发生类似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紧急赶赴灾害现场,协调指导抢险救援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一)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全力抢救幸存人员

  滑坡灾害发生后,驻贵州解放军部队紧急投入抢险救援,贵州省军区成立了抢险救灾领导小组,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300余人投入抢险救援。武警贵州总队第一时间调集545名官兵前往现场实施救援。紧急救援期间,各级共投入抗灾抢险救援人员8790人次、车辆782台次、大型机械设备238台次,8只搜救犬,以及生命探测仪、破拆、起重等救援器材2000余件(套)。共清理土石50余万方,修复救援通道14.5公里,搜出罹难者遗体42具。  

  (二)紧急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

  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6月28日17时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贵州省民政厅接到安顺市灾情报告,立即向关岭县民政局负责人核实灾情,并及时上报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贵州省民政厅于28日15时30分紧急启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二级响应,在对灾情的进一步核实后,于17时将响应等级提升为一级救灾应急响应。贵州省民政厅实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与灾区联系,随时跟踪了解和收集掌握灾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

  (三)快速调拨救助物资,妥善安置转移的受灾群众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抢险救灾现场指挥部要求,省、市、县民政部门联合成立了《关岭县岗乌镇“6·28”特大型滑坡地质灾害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群众安置组》,由甄燕驰副厅长任组长,负责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妥善处理罹难者遗体,积极做好遇难人员亲属安置抚慰工作。7月1日,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紧急下拨救灾应急资金250万元,用于抢险救援和救助受灾群众。

  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共向灾区调拨救灾帐篷322顶、棉被1540床、衣物18500余件、折叠床692张、牛奶50件、矿泉水776件、方便食品3吨。省民政厅紧急下拨救灾应急资金250万元,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局下拨救灾粮30吨。已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65户1025人,分三个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群众233户861人,分散安置32户164人。在转移安置点设置医疗救护点、卫生防疫点、治安警务室、食品卫生监测点、临时教学点,为群众生活提供帮助和服务,确保近千名受灾群众生活便利有序,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很快得以恢复,受灾群众情绪稳定,安置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多种手段监测山体滑坡现场情况,认真排查地质隐患

  灾情发生后,国土资源部迅速派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一行8人赶赴受灾地点,认真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原因,指导岗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现场救援工作。省、市、县国土部门和岗乌镇加强抢险救援现场及周边地质环境监测,省国土资源部门派出无人飞机,利用低空航拍遥感技术,对灾害区域周边17平方公里的范围实施航拍监测,获取大量影像资料,为现场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土资源部地质专家的指导下,由32名专家、省、市、县国土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组成6支排查小组,对受灾地区周边区域面积约7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省、市、县国土部门和岗乌镇共投人人员430余人次、车辆120辆次,共排查出灾害现场及周边村组地质安全隐患点22个,设立监测点22个。

  6月30日、7月1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两次利用环境减灾卫星数据,对山体滑坡现场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整个山体滑坡体覆盖面积近0.7平方公里,最长达1.5公里左右,山体滑坡影响范围较大,并对周边居民点存在较大威胁。

  (五)深入摸底排查,准确掌握底数,积极开展恢复重建

  贵州灾区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做好灾情核查统计工作,组织人员深入灾害现场,深入受灾农户家庭,做好人员死亡、失踪、房屋被毁等受灾情况,并进行分类统计,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为妥善处理罹难者家属的抚慰、转移安置群众、分类救助以及毁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摸底排查和建立《因灾倒房户台帐》的基础上,安顺市、关岭县成立了岗乌“6·28”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严格按照《贵州省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制度》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制定灾区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规划和方案,出台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税费。通过群众自筹、政府救助、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等多种途径筹集建房资金。同时,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确保重点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灾区倒房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全面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五、事故总结

  贵州关岭“6·28”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灾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要求,以救援为第一要务,全力抢救幸存人员。中央有关部门和灾区各级政府及时启动预案,派出现场工作组协助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主要领导深入灾区指挥抢险救灾,民政部门迅速调拨各类救助物资,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国土部门及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确保了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倒损房屋恢复重建中,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规避灾害风险,切实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